咱们现在总说教育要“看菜下饭”,也就是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,其实这道理古人早就摸透了。我国历史上就有三位公认的“教育高手”,他们没搞过什么花里胡哨的理论,就靠“因材施教”这一招,培养出了一堆厉害人物,他们的故事拎出来讲,比现在不少教育讲座都实在。
第一位得先说孔子,这人简直是“因材施教”的鼻祖。他手下弟子有三千,性格个个不一样,子路是个急性子,做事猛得像头小老虎,有次问孔子“听到道理是不是立马就干”,孔子摆摆手:“你得先问问你哥你爸,别冒失。”后来冉有来问同样的问题,冉有性子慢,做啥都犹豫,孔子反倒催他:“听到了就赶紧做啊!”旁边子贡看得迷糊,问孔子为啥两样对待,孔子笑着说:“子路太冲,得拽着点;冉有太缓,得推他一把。”你看,他就像个老园丁,知道哪棵苗得多浇水,哪棵得晒晒太阳,不按一个模子硬套。有个叫子夏的弟子,人聪明但有点浮躁,孔子就拿“绘事后素”打比方,说先有白底子才能画好画,劝他先把基础打牢;而对稳重的曾子,就直接教他“吾日三省吾身”的实在法子。就这么着,他教出的学生,有的成了政治家,有的成了外交家,各有各的本事,这可不是靠死读经书能成的。
展开剩余63%第二位是朱熹,可能有人觉得他是搞学问的,其实他教学生的法子更接地气。他不像有的教书先生,捧着书本念得口干舌燥,不管学生听不听得懂。有回他在书院讲课,发现有个学生总低着头抠手指,问了才知道,这学生家里是种地的,听“格物致知”这些词就头大。朱熹没批评他,反倒拉着他到院子里,指着棵刚发芽的菜说:“你看这菜,春天种下,浇水施肥,它就慢慢长,这就是‘格物’——把一件事的道理琢磨透。你种地时,知道啥时浇水不淹根,啥时施肥不烧苗,这也是‘致知’啊。”那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,后来跟着朱熹学,把种地的道理和书本上的学问结合起来,反倒悟得更透。朱熹还特别反对“一刀切”,他办的书院里,学生有大的有小的,基础好的就教深奥的典籍,基础差的就从认字写字开始,甚至允许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来辩理,哪怕学生说得不对,他也先听完再慢慢掰扯。他说“教人之法,如扶醉人,扶得东来西又倒”,意思就是教学生得有耐心,顺着他们的脾性来,不能硬按,这道理放到现在看,不也挺对的嘛。
第三位是王阳明,他教学生的路数更“活”。这人厉害在不墨守成规,觉得教育不是往空罐子里装东西,而是把人本身的本事“引”出来。有回他带学生出游,看到个孩子在河边哭,问了才知是孩子学写诗总写不好,被先生骂了。
王阳明没直接教孩子怎么写诗,反倒指着河水问:“你看这水,有的地方急,有的地方缓,有的绕着石头走,它有固定的样子吗?”孩子摇头,王阳明又说:“写诗也一样,你心里想啥就写啥,像河水顺着心意流,何必非得学别人的腔调?”那孩子后来写的诗虽然简单,却透着真性情,反倒被不少人夸。他教自己的弟子也是这样,弟子中有个武将,总觉得自己粗人一个学不了学问,王阳明就说:“你带兵时,知道什么时候该严,什么时候该宽,这就是学问啊,不过是把这心思用到书本上罢了。”他从不要求弟子死背书,反倒常带着他们去山里、去田间,边看边讲,让学生从生活里找道理。有弟子问他“为啥有的学生学一年就有进步,有的学三年还那样”,王阳明笑说:“花开花落各有其时,有的花春天开,有的花秋天开,你总不能逼着菊花在春天开吧?”
这三位教育家,时代不一样,教的法子也各有各的巧,但都抓住了“因材施教”的根。现在咱们总说教育难,或许可以回头看看他们——不盯着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只好好琢磨“自家孩子”的性子,大概就是最好的教育法子了。要是你家有娃,或者你是老师,遇到孩子不爱学、学不会的时候,会学着这几位的法子试试吗?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炒股配资10倍平台,杠杆炒股网,在线配资交易·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